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11-30 03:25:00 阅读量:
![]() 本次工作坊为期四天,前三天为授课与讨论阶段,最后一天为参访。正式学员四十名,分别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岸二十八所高校。参加工作坊的旁听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计30余名,分别来自北京地区各高校及南开大学等。 ![]() 开班仪式之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郝春文教授带来工作坊首讲讲演——“敦煌文献与中国古代史研究”。郝教授介绍了敦煌文献的基本情况及其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价值,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并通过中古时期传统社邑与佛教的关系从冲突走向融合的个案,对上述话题进行了深入讲解。他提倡要从整体上把握敦煌文书,并将其放到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下,最大限度激活其中蕴含的学术信息。 7日下午,荣新江教授以“从葬具到史料——新获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见西域史的新篇章”为题,向学员介绍了吐鲁番文书的整体情况及最新研究进展。在荣教授带领下,通过对阚氏高昌永康九年、十年送使文书,S.2078V习字等文书的阅读与分析,学员们对吐鲁番文书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8日上午,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朱玉麒教授讲授“燕然未勒归无计——古代纪功碑的新认识”。朱玉麒教授从纪功碑的起源谈起,依次介绍了汉代、唐代的西域纪功碑。在此基础上,朱教授分析了汉唐西域纪功碑对于西域战争形势的反映作用,并认为清代西域纪功碑是汉唐的发展,平定御碑在立碑战地之外被立碑太学,是值得关注的现象,类似现象还见于宋代“大观圣作之碑”。最后,朱教授提出,历史学应注重史料,并联系当代。 8日下午,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史睿研究员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叶炜副教授一起讲授中古时期墓志的相关问题。史睿研究员讲授了中古墓志的价值、局限以及研治方法,叶炜副教授则以北周王光及其妻叱罗招男的墓志,以及安史之乱后武官职位与散官阶的不匹配现象为例作具体讲解,认为要将出土史料与传世文献形成连结关系,并时刻保持问题意识。 ![]() ![]() 以上课程之外,工作坊举办期间的每个晚上都安排了学术训练和交流。学员被分为四组,每组配备两至三位辅导老师,就主讲教师涉及的话题与材料进行讨论与交流。这种听课与讨论结合、同时设置授课老师与辅导老师的模式,使学员能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工作坊主题的学习和训练之中。 ![]() ![]() ![]() ![]() ![]() ![]() ![]() |